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政治学家看来,社会政策(对应于中国的“民生政策”)因其造福于民,成为政治精英用来获得民众支持的重要工具。教育政策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具有这一功能。不过在中国,这些政策通过何种机制影响到人们对政府的态度?在多级政府的体制下,人们对于不同层级政府的态度变化是一致的吗?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的助理教授吕晓波在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美国政治学评论)上发表的文章,通过对于“义保新机制”政策的实证分析,探究了上述问题。

得益于一项于2004年和2009年在全国范围进行的追踪调查,文章得以获取人们对于“义保新机制”政策和政府的态度与评价。这项政策在2006~2008年分三个批次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向下的转移支付作为财政支持,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而两次调查恰好分别在政策实施的前后进行,因此文章采用双重差分法,以不同地区实施批次的差异作为干预,从多个维度测度政策如何影响了人们对政府的看法。

首先,“义保新机制”显著提升了人们对于政府负责基础教育的需求,也即政府承担全部义务教育责任的行为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政府在这方面的期望。而考虑作用机制,文章发现,这种强化效应主要是通过人们对于政策的了解所产生的,而非通过政策所带来的实际利益。不过对于既了解这一政策又因为有义务教育阶段子女而享受到政策优惠的人,这一效应会明显放大。

人们对政府更高的期望,实际上给政府带来了风险,因为在财政紧缩时期,人们的期望并不会降低;但对应的收益是同时提升了民众支持。根据实证结果,人们对于“义保新机制”政策的了解显著提升了人们对于政府的信任度,但这一效应仅存在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并没有获此收益。为探究这一不对称现象的原因,文章又分析了地方官方纸媒对于该政策的报道频度,以及人们与义务教育相关的实际经历对于民意的影响,发现上述“不对称”的来源主要是媒体在报道“义保新机制”政策时,往往强调中央政府对此做出的贡献,而忽略地方政府的努力,因此人们在感受到义务教育的发展进步(如辍学率降低)时,倾向于归功于中央政府,而相反,当他们遇到负面事件时,则更容易认为是地方政府的责任。这种不对称的归因导致了民众对两级政府信任程度的不对称。

基于上述发现,文章认为,通过把控官方媒体对于民生政策的报道,中央政府提升了自身的公信力,但在信息更加透明的互联网时代,这一策略的可持续性值得怀疑。与此同时,这些报道使得民众期望中央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并承担责任,给中央政府带来了巨大压力。

 

参考文献

Lü, X. (2014). Social Policy and Regime Legitimacy: The Effects of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15.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CIEFR)官方微信号“中国教育财政”(账号:CIEFR-PKU),也欢迎将我们的文章发送到朋友圈或转给好友。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不得删除“中国教育财政”及微信号,违者必究。

话题:



0

推荐

刘明兴

刘明兴

124篇文章 7年前更新

男,1972年生。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从事经济学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自2003年至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90余篇。 包括,《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Comparative Politic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