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开始鼓励学生出国留学,数十年来,出国留学并居住在海外的高科技人才高达数十万人,这些人才被认为是严重的脑力流失。

香港科技大学的David Zweig和中国全球化研究中心的Huiyao Wang于2013年在The China Quarterly上撰文,认为千人计划引导了一批海外科技人才回国创业,也鼓励了部分科学家参与了国内的研究,但最优秀的科学家却保持了谨慎的态度,特别是这些优秀人才只是选择了非全职回国。

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被认为是影响其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近年来对海外人才的鼓励政策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非常积极的。从9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政策,如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以及各省市区的地方人才引进政策,使得政府在这一领域投入了数额不菲的资金。中国政府在这方面的鼓励政策非常优厚,如提供高额薪水、解决住房,允许已经拿到绿卡或加入外国国籍的学者回国参与科研工作,并将新建的高水平实验室管理权交给这些顶级学者。如果有人选择回国创业,还可以在制定的高新科技园区里享受到减免税赋等优惠。

尽管如此,许多海外回国的学者依然对国内的环境有着不同程度的微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复杂的关系和冗长的文书工作。一些科研机构之前引进的科研人才,几年之后跳槽去了企业,也使得原有的人才规划工作面临着挑战。

本文作者对千人计划的学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统计。大多数学者是1986-1999年之间取得了博士学位,年龄在45-55岁之间,处于从事学术研究的黄金年龄。有55.9%的学者其博士学位是从美国获得的,68.7%的学者回国之前是在美国工作的,反映出美国不仅是出国学生留学的主要目的地,更是出国人才工作的主要地区,自然也成为千人计划的主要目标地区。值得注意的是,有10%左右的学者是在国内拿到了博士学位,后来出国工作的,这表现出近年来国内博士教育质量的提升,这些人才的回国,使得国家收回了培养他们的成本。

千人计划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能够说服顶尖学者全职回到国内工作和生活,有74%的调查对象没有放弃他们在国外的职务,只是有半年的时间回国工作,使得千人计划实际上是购买了高端人才回国的部分服务,而不是他们本人全部的学术精力。海外自由的学术氛围、轻松的人际关系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依然是他们难以选择全职回国的主要原因。

千人计划主要吸引的是学术人才,对创业人才,更多的是一种政府认可,原因是84%的创业人才在2008年以前已经回国,说明千人计划并不是导致他们回国的主要政策。

作者认为,目前中国已经具备了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但是依然处于购买和吸纳服务的阶段,如果想将顶尖人才全职吸引回国,还需要在除薪金和实验室之外的“软环境”方面加以改善。

参考文献

David Zweig, Huiyao Wang (2013). Can China Bring Back the Best? The Communist Party Organizes China’s Search for Talent. The China Quarterly, 215, pp 590-615.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CIEFR)官方微信号“中国教育财政”(账号:CIEFR-PKU),也欢迎将我们的文章发送到朋友圈或转给好友。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不得删除“中国教育财政”及微信号,违者必究。

话题:



0

推荐

刘明兴

刘明兴

124篇文章 7年前更新

男,1972年生。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从事经济学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自2003年至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90余篇。 包括,《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Comparative Politic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