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6年03月21日 10:45

底层子女的宿命:输在起跑线

底层子女的宿命:输在起跑线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教育扩张为背景,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家庭背景影响个体教育机会的历时变化。但是,大多数研究都只关注了教育机会数量上的不同分布,而没有对其中的质量差别做出进一步的区分。不仅如此,教育不平等随个体所处学段的上升(如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而发生的变化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输在起跑线——再议中国社会的教育不平等(1978-2008)》一文中,唐俊超认为,在决定底层子女“输在起跑线”的过程中,存...

阅读全文>>
2016年03月18日 10:35

谁能处理好和权威人士的关系?

谁能处理好和权威人士的关系?

 

大学教育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构成了贫困阶层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通道。大学对于个人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最终的学历上,学生在大学中与权威人士(教授、助教、管理人员等)的交往对于其未来的学习与职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权威人士关系密切的学生更有可能获得相对较高的成绩,在申请研究生院或找工作时也更有可能得到教授的推荐;相反,与权威人士交往较少的学生不仅会失去很多机会,有时在寻求不到帮助时还要...

阅读全文>>
2016年03月16日 09:31

为什么编外人员规模会不断扩大?

为什么编外人员规模会不断扩大?

 

我国的基层治理中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雇佣了大量的编外人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非正式人员?这样一个介乎于普通民众和正式官僚体系之间的模糊地带是如何形成的?在新近发表的《地方软财政支出与基层治理——以编外人员扩张为例》一文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叶静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

正式编制人员的缺乏

从既往的研究看,对于大量编外人员的存在,一个最直接的解释就...

阅读全文>>
2016年03月14日 09:24

反学校文化与打工子弟的自我边缘化

反学校文化与打工子弟的自我边缘化

对农民工的研究发现,不仅他们自身处于整个社会结构的底层,其随迁子女也呈现出地位再生产的趋势。这些孩子大多数在初中阶段即已辍学、在外闲荡,最终基本都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从事低端工作。通过对北京某打工子弟学校的田野调查,作者发现,农民工“子弟”中普遍存在的反学校文化(counter-school culture)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其阶级再生产的动因。这种现象与《学做工》中威利斯笔下“小子”们的际遇适成对比。

再生产理论...

阅读全文>>
2016年03月09日 08:42

1949年之后的官僚人事流动模式

1949年之后的官僚人事流动模式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官吏分途”是中国官僚体制的重大制度变迁。虽然这种制度有着诸多弊端,但却也是中华帝国治理应对规模之累以及由此产生的委托—代理困难的一个制度安排。本文对“官吏分途”在当代社会的延续和变异进行了分析。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官吏分途”是中国官僚体制的重大制度变迁。一方面,各地郡县长官职位从由当地精英充任转为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调遣;另一方面,流品内外官吏职分两途,官与吏在职业生涯、等级位置、...

阅读全文>>
2016年03月02日 09:16

体制内与市场:哪个教育回报率高?

体制内与市场:哪个教育回报率高?

市场经济中收入和教育的关系众所周知: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大部分的由受教育程度所导致的收入水平反映了个人对教育投资的回报。然而在再分配经济中,经济资源主要是通过官僚原则分配的,其中政治忠诚而非经济生产率是回报的基础。社会主义社会转型之后,一个主要的结构变迁是市场逐步代替国家成为社会分层的主要动力。这一显著的变化导致了一些理论家预测:转型经济中市场资格(比如教育)和政治特征作为收入的决定因素,前者的重要性...

阅读全文>>
2016年02月26日 09:48

早上学可以赢在起跑线上么?

早上学可以赢在起跑线上么?

小学入学制度对出生截止日期的规定一直以来便是学生家长关注的重要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这一问题之所以会引起家长的关注,是因为在家长看来,让孩子尽早上学可以为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但事实上,早上学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往往会被家长和政策制定者所忽略。在本文中,北京大学的刘德寰和李雪莲两位学者即对这种风险进行了分析。具体而言,他们对现行的小学入学年龄限制所导致的不...


阅读全文>>
2016年02月24日 09:29

政策环境如何影响女性受教育权利?

政策环境如何影响女性受教育权利?

韩怡梅和谢宇在1994年发表文章“Trends in educational gender inequality in China:1949—1985”在历时性和整体意义上探讨了1949至1985年,政策环境的变化是如何影响教育的性别不平等的。文章指出,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中国政府致力于社会平等与经济富足的两重目标,然而公平和效率通常难以两全。在不同的时期,政府存在不同的政策主要关注点(更关注平等还是更关注经济增长),在过去的几十年,国家领导阶层在制定...

阅读全文>>
2016年02月22日 09:07

高校扩招对穷人有利?

高校扩招对穷人有利?

在西方,教育扩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看作是一个促进社会流动的合理手段。在一些国家(如英国),政府甚至寄希望于通过教育扩张来解决社会不平等等一系列经济与社会问题。但是,经验研究结果却与政府的这种期望大相径庭。在过去的40年中,虽然英国的受教育机会持续增加,英国社会的流动性并没有明显增加:一方面,教育获得的阶级差异仍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学生所取得的教育成就也不能够充分地转化成其在劳动力市场中所取得的社会地位...

阅读全文>>
2016年02月19日 08:41

民办教育规模受什么因素影响?

民办教育规模受什么因素影响?

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报告指出,自1986年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均出现私立学校扩大化的现象,且增速加快。并且在不同国家间私立学校的总体入学率存在很大差异。那么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如何?是否有其共性作用因素?这篇文章就试图解释与此相关的问题:一是较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私立中学入学率呈现阶段性的增长比例;二是任意给定的教育阶段或者发展时期下,不同国家间看似随机的差异,是由于不同需求和非营利的供给所导致的,...

阅读全文>>
2016年02月18日 08:41

学业失败对学生有何影响?

学业失败对学生有何影响?

一直以来,高等教育被视为工人阶级子女实现社会流动,改善生活际遇的通道,但很少有研究关注大学中的学术失败(比如挂科)对于工人阶级子女职业期望的影响。在这篇文章中,两位作者即利用布迪厄所提出的“惯习”(个体在早期经验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态度和行为倾向)的概念对学术失败与工人阶级子女的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在高等教育扩张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子女获得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由于高等教育被看作实现社会流动的...


阅读全文>>
2016年02月16日 09:32

教育还能改变穷人的命运吗?

教育还能改变穷人的命运吗?

高等教育历来被期许能实现两大目标:其一,通过正式训练与技能传授,它为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劳动力,提高经济效率;同时,它还能降低父代阶级地位与子代经济获得之间的关联,实现社会公平。而在可预见的未来,高等教育也日益成为个体市场地位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美国的现实却表明,基于收入差异而产生的分化在大学录取及毕业率上越来越明显。作者认为,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一些运作方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而有关教育的公共...

阅读全文>>
2016年02月02日 10:04

穷人的高等教育回报率更高吗?

穷人的高等教育回报率更高吗?

 

对高等教育回报问题的研究是讨论社会分层和教育不平等的重要方面之一。所谓高等教育回报问题指:个体选择接受高等教育与不接受相比,他的收益存在显著性差异。目前的研究表明此差异是正的,也即接受大学教育能够提升人们之后工作获得的收益。然而接受大学教育虽能够提升人们的收益,但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收益提升效应可能是不一样的,也即不同社会背景的个人接受教育后获得的收益是存在差异的。高等教育的回报存在异质性机制。...

阅读全文>>
2016年01月28日 09:33

祖父母对孩子教育有何影响?

祖父母对孩子教育有何影响?

 

之前有关社会流动的研究多集中于探讨父代与子代之间的关系,而很少关注祖父母对孙代社会经济结果的影响。其基本预设是,家庭因素的作用是一个马尔可夫过程(Markovian process),祖父母的效应已由父代因素完全中介。换言之,当控制了父母的因素之后,孙代的社会流动就基本不受祖父母的影响。考虑到中国家庭的特殊性以及多代同住的普遍性,作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考虑祖父母发挥实际作用的社会情境。利用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

阅读全文>>
2016年01月19日 09:07

教育创新集群:加速创新的步伐

教育创新集群:加速创新的步伐 编者按

技术与数字媒体的不断进步正在推进学习科学的研究,加快学习新工具新路径的开发,从而有望重塑教学和评价方式。然而,学习科学和技术创新的发展目前在整个系统层面还面临着阻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育的实践者、研究人员以及教育科技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新型的相互链接的教育创新生态系统。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最近发布了“教育创新集群:加速创新的步伐”(Education Innovation Cluster...

阅读全文>>
2016年01月18日 09:37

鲤鱼能否跃龙门?

鲤鱼能否跃龙门?

鲤鱼能否跃龙门?

作者简介:Samuel R. Lucas,系加州伯克利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教育社会学、调查方法和调查数据分析等。

古往今来,子女的学业成就不仅是家庭关切的问题,也是社会学家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因为在个人学业成就获得的背后,关乎着教育与社会分层、流动的重要议题。如果说在前工业社会(如封建制等),个人向上流动受到社会制度的极大阻碍的话,那么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是否就真的实现了“天高任...

阅读全文>>
2016年01月08日 09:43

不同地区社会福利政策为何存在差异?

不同地区社会福利政策为何存在差异?  

过去十年中,中国人开始质疑国家的福利模式正在向私有化和市场化转变。一些人抱怨中央政府将福利责任推给地方政府、个人以及家庭。由于购买住房、医疗服务和教育服务的财务负担不断增加,中国人批评政府否认自身的福利和社会保护责任,并致使一些无力支付社会服务的人在社会上被边缘化。为了回应人们的批评,伴随着促进国家融合和社会和谐的需要,中央政府实施了‘十二五计划’,宣称要在公平的基础上积极扩大福利供给,为所有...

阅读全文>>
2016年01月05日 09:41

劳工组织损害工人集体力量?

劳工组织损害工人集体力量?

当前,学者普遍认为中国草根非盈利组织有助于法制改革并唤起人们对法律正义的需求。同时,一些研究强调公民社会组织(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在积极维护农民工权利,并将这些组织看作是中国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发展和表达个人利益以及集体形成一个更加积极和参与式社会的权力工具。这是主流文献的思路。然而,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的观点,虽然这样的声音非常少。Ching Kwan Lee就认为中国的非盈利组织是一个“反团结”机器,损害...

阅读全文>>
2015年12月30日 09:13

威权体制如何保持稳定?

威权体制如何保持稳定?

威权体制如何保持稳定?

威权体制的典型特点之一是缺乏进行集体行动的政治机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威权体制下没有群众集体行动。在一些威权国家,仍然存在大量的集体行动,但如此多的群体事件并没有造成体制的转变。那么,在威权政治系统和国家权力下,社会冲突和社会稳定是如何做到共存的?威权政府在处理群体事件时可能面临许多严重的不确定性。选择妥协可能会引起更多的群体事件甚至体制的崩塌,但依靠强力则会损害体制的合法...

阅读全文>>
2015年12月30日 08:59

为什么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为什么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政策执行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政策执行发生于多个行政层级之间。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并不总是遵照中央政策行事,它们在执行中央和上级部门的各种指令时,常常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动,甚至背离中央政府的政策初衷。那么如何解释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行动逻辑?能否在多个解释变量之间构建一个结构性框架?杨宏山的《政策执行的路径——激励分析框架》(以下简称杨文)一文对该问题进行了很好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