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出台多项政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其主要思路是扩大数量和提升质量。在“提升质量”的相关政策中,教师质量是重点关注的领域。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执行者,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其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更是深刻影响教师、家长与学生的行为,从而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出或正面或负面的贡献。斯坦福大学的LisaYiu和Jennifer Adams 2013年在The China Quarterly上发表文章,基于在甘肃省的追踪调查,对农村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及其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

已有的研究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主要通过学生父母的期望和学生的自我定位两条渠道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就。在居民文化水平较低、信息较闭塞的农村地区,家长和孩子对教育的认知大部分来源于老师,因此这一影响就更为强烈。然而教师对每一名学生的期望也不是绝对客观理性的,受到学生、班级、学校以及教师自身层面多种因素的影响,作者基于实证数据分析了这些因素及其对于教师期望的决定性程度,并描述了教师期望的准确程度。

研究采用了甘肃儿童家庭调查(GSCF)2000年和2007年两年的数据。该调查是追踪调查,因此可以得知2000年的每个样本学生在7年之后的学习状况。研究以每位学生的老师对其最高学历的期望作为因变量,采用多项Logit模型分析不同层面的因素的影响。基于两年数据的比较,研究还分析了教师期望的准确程度及背后的原因。

从2000年的数据看,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普遍较高,超过半数学生被认为能够取得高中或者以上学历。但在不同背景的学生中看,这一比例差别明显。与直觉较为一致的是,学生的性别、家庭收入、成绩水平、教师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评价都与教师的期望相关。与来自非本地的教师相比,本地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更高,作者对此的解释是本地教师与学生享有共同的文化基础,更能理解学生在学习之外的非认知行为,从而给予更为肯定的评价。此外,教师的“效能感”(sense of efficacy)与教师期望显著正相关,这是因为高效能感的教师倾向于在教育教学上投入更多精力,对于“棘手”的学生更为耐心,因此对学生的期望也较高。考虑7年后学生的实际发展,研究发现更多学生所取得的最高学历被高估而不是被低估,不过作者猜想这可能是由于经济因素等现实问题导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政府已出台的相关政策中,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是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研究结果,这些教师虽然有很好的知识基础,但却缺乏相应的教学技能。而且大学生作为“新手”,多怀揣理想主义心态,缺乏对农村学生生活的了解,认为好的教育可以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克服一切学习障碍,但一旦进入农村教室认识到现实情况,就会感觉看不到任何希望。这些都可能使得他们对学生期望较低,最终反而拉低学生的学习成就。因此作者提出,一方面要给予这些引进的教师以专业培训,帮助他们认清农村教育的现状,提升他们工作中的效能感;另一方面,要更多地采取措施培育本土教师,吸引本土的人才投身基础教育事业。

文中也对政府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解决贫困农村地区失业问题策略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文化中对职业教育的消极刻板印象,使得这一策略并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

参考文献

Lisa Yiu and Jennifer Adams (2013). Reforming Rural Education in China: Understanding Teacher Expectations for Rural Youth .The China Quarterly, 216, pp 993-1017.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CIEFR)官方微信号“中国教育财政”(账号:CIEFR-PKU),也欢迎将我们的文章发送到朋友圈或转给好友。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不得删除“中国教育财政”及微信号,违者必究。

话题:



0

推荐

刘明兴

刘明兴

124篇文章 7年前更新

男,1972年生。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从事经济学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自2003年至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90余篇。 包括,《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Comparative Politic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