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欢迎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CIEFR)官方微信号“中国教育财政”(账号:CIEFR-PKU),每周获取教育(财政)相关信息推送。)

2013年,美国智库东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发表了澳大利亚学者James Leibold的研究报告《中国的民族政策:改革不可避免?》(Ethnic Policy in China: IsReform Inevitalbe?)2014年2月,美国学者Gardner Bovingdon(鲍文德)发表了题为《中国民族政策的话语和深度结构》的论文。这两篇西方学者对中国民族政策问题的关注,主要都是针对国内民族问题研究专家的分歧开始的。

从两篇文章的总结来看,中国学者对于民族政策问题的观点,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个流派,即保守派和改革派。

保守派以传统的研究民族学的少数民族学者为主,认为不能忽视民族的“政治属性”,简单的改个名称起不到任何作用,认为“民族识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优惠”三大体系构建的中国少数民族制度,是维持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法宝,美国的族群理论在中国并不符合实际。

改革派则以西方留学的归国学者为主,主要从政治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民族政策问题,以马戎、胡鞍钢等为代表。但同属改革派,内部分歧同样较大,针对民族政策,提出了不同的改革方案。

鲍文德认为,马戎深受建构主义的影响,认为中国的民族政策保护加深了群体间的差异,而不是促进他们融合进统一的民族;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则促使少数民族更为认同自己的群体。马戎认为,这些做法“政治化了”少数民族。通过改“民族”为“族群”以及取消对他们的优惠政策,中国能够把民族问题转化为更可控的、类似在美国和其他民主国家的“族群问题”。

清华大学的胡鞍钢教授,则提出了更为激进的“第二代民族政策”:政府必须放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停止承认民族差别,促使所有中国公民融合起来为中国国家安全服务。胡认为政府应该选择美国的“大熔炉”政策,政府应该采取语言和其他政策消除民族间的差异。同马戎一致,他认为应该缓解和降低民族特征的标识,相对于马戎,胡的观点更加迫切。

近年来,改革派的观点广受批评,马戎自己也承认,他的观点属于小众。2011年12月,中央民族大学张海洋教授发表了一篇针对马戎、胡鞍钢和胡联合观点的批评长文。张海洋质疑“大熔炉”的参考价值以及苏联崩溃的故事,认为美国经历了“排他”、“大熔炉”、“沙拉盘”,直到现在的“马赛克”,而马戎、胡鞍钢和胡联合则坚持要停留在“大熔炉”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郝时远教授也在2012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同样,不赞同在中国实行美国式的“大熔炉”政策。

马戎的观点在中国学术界虽然遭到了批评,但却在官方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2011年,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提出:目前是时候越过不准讨论民族融合的禁忌了,他建议政府不仅不要设置新的自治单位,还应该将汉族和非汉族学校合并,并去除身份证上的民族标识。

更多内容请参考文献原文。

 

参考文献

Leibold, J. (2013). Ethnic policy in China: is reforminevitable?. Honolulu, HI: East-West Center.

()

Bovingdon, G. (2014). Hu wants something new:Discourse and the deep structure of minzu policies in China. In S. H. Williams(Ed), Social Difference and Constitutionalism in Pan-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CIEFR)官方微信号“中国教育财政”(账号:CIEFR-PKU),也欢迎将我们的文章发送到朋友圈或转给好友。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不得删除“中国教育财政”及微信号,违者必究。

话题:



0

推荐

刘明兴

刘明兴

124篇文章 7年前更新

男,1972年生。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从事经济学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自2003年至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90余篇。 包括,《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Comparative Politic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