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资源驱动型政策(resource-drivenpolicy)是否能够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成绩?针对这一问题,大多数研究着眼于考察学校层面的学生成绩,而KristofDe Witte等人近期发表在Economicsof Education ReviewPublic expenditures, educational outcomes and grade inflation: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a policy intervention in the Netherlands一文指出,上述视角忽视了学校可以通过改变评分标准来影响学生成绩这一事实。实际上,当学校享受了资源驱动型政策带来的更多资源时,的确可能有动机通过“分数通胀”的方式实现账面上更好的教育产出。

在荷兰,中学生需要在毕业前参加两类考试:全国性考试(centralexam)和学校考试(school exam),每位学生的毕业总成绩将由这两类考试成绩按一定比重加权平均得到。据此,作者建立了学生和学校分别关于经费支出、两类考试评分标准的效用函数。通过效用最大化原则,得到学生的最优努力程度函数等式。在学生处于最优努力程度的条件下,学校的评分标准与学生的毕业总成绩负相关,具体来讲,降低学校的评分标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校考试成绩,尽管全国性考试成绩也会因此有所降低,但最终的总成绩仍会提高。进一步分析发现教育经费的增加会改变学校的评分行为,这时学校在自身效用最大化的驱使下以降低评分标准来实现“分数通胀”的行为便成为了一种现实的可能。

荷兰在2007年的一项政策干预为本研究提供了准实验环境,40个经济水平较落后的地区获得了数量可观的政府财政支持,其中绝大部分地区提出了明确的促进当地教育发展的投资计划。作者采用DID研究方法对比了这些地区和地区外的学校层面的学生平均考试成绩的差异。在控制地区间人口结构和学生特点等因素以后,作者还考虑了同一地区不同学校获得的由新政策所带来的教育投资数额并不相同这一因素,发现新政策对学生的毕业总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不过,新政策对获得经费支持地区的学生的全国性考试成绩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理论结果一致。新政策对学校层面考试成绩的影响不显著,作者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学校老师在给学生评分时,往往沿袭相似的成绩分布结果,而不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作者考察了模型内生性问题后,发现上述研究结果仍然是稳健的。因此,实证研究结果有效地分离了资源驱动型政策下学生标准化分数中实际变化的部分,并证明了作者关于“经费支出增加可能会导致‘分数膨胀’”的判断。

参考文献

DeWitte, K., Geys, B., & Solondz, C. (2014). Public expenditures, educational outcomes and grade infl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a policy intervention in the Netherland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40, 152-166.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CIEFR)官方微信号“中国教育财政”(账号:CIEFR-PKU),也欢迎将我们的文章发送到朋友圈或转给好友。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不得删除“中国教育财政”及微信号,违者必究。

话题:



0

推荐

刘明兴

刘明兴

124篇文章 7年前更新

男,1972年生。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从事经济学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自2003年至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90余篇。 包括,《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Comparative Politic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