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年来,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国际交换流动性大大增加,并且在可预测的未来这种流动性还将持续增长。众所周知,教育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由此产生了研究问题: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国际流动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总体影响如何?对于派出国或接收国具体影响又如何?在20134月发表于Journal of European Labor Studies的文章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中,德国波恩大学(Bonn University)的Jan Bergerhoff和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Maastricht University)的Lex BorghansPhilipp K Seegers等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学生国际流动的环境中,以净接收国(国际学生流入量大于流出量)为例,该国更易获得高学历人才流入其劳动力市场,但与此同时也需支付额外的成本以提供教育。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外国学生需自行支付高等教育费用。与此不同的是,来自欧洲的学生到其他欧洲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将面对与该国本国学生同样的收费标准。以德国为例,所有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学生可以像德国本国学生一样在德国大学接受免费教育。这里的教育成本并非由学生本人而是由所在国国内的纳税人来承担。正因此,这篇文章的研究具有重要政策意义,国家可以据此制定政策促进国际学生流入或者鼓励学生流出,以期从中获益。

在文章中,作者以卢卡斯人力资本积累模型(Lucas,1988)为基础,考虑在简化为两个国家情况下的互动,建立内生增长模型(endogenous growth model),模拟高等教育国际化对经济增长的可能影响。模型考查了教育环节的学生流入与流出,及就业环节的毕业生留存当地或回国。模型参数包括国际化率(出国接受教育学生占本国学生比率)、国外留存率(在国外接受教育后留在该国就业的比率)、劳动力市场学生占比(根据模型假设,人群由工人、教师、学生三个群体组成)、师生比等。作者结合欧洲国家的实证调查对以上参数数值进行估计,代入模型后获得模拟结果。

结论显示,假设每个学生个体仅在出国接受教育会提高个人收益的情况下选择出国,在此情况下,长期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两个国家整体总是有益的。但是这种收益在两国间如何分配取决于国际化率、国外留存率等参数,有可能两国均受益;也有可能一国损失,一国受益。接收大量净流入国外学生,将在短期内造成收入降低,但是会在长期带来收益。外国学生在本国留存就业的比例越高,带来回报所需时间越短。因此,在决策过程中看重短期效益(short run effect)的国家更倾向于限制外国学生流入。

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收益分配的不均等有可能阻碍国家间合作。在劳动力高流动性的情况下,一方面国家难以阻止本国学生流出,另一方面外国学生在本国接受教育后很大一部分并未留存进入本国劳动力市场,使国家很难受益,由此可导致囚徒困境。而在另一种极端情况下,如果大量外国学生留在就学国继续就业,会促使国家积极吸引外国学生流入,由此可能导致激烈竞争(rat race)。

参考文献

Bergerhoff, J., & Borghans, L., & Seegers, P. K., &Veen, T. V.(2013).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IZA Journal of European Labor Studies, 2:3.

(欢迎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CIEFR)官方微信号中国教育财政(账号:CIEFR-PKU),每周获取教育(财政)相关信息推送。)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CIEFR)官方微信号“中国教育财政”(账号:CIEFR-PKU),也欢迎将我们的文章发送到朋友圈或转给好友。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不得删除“中国教育财政”及微信号,违者必究。

话题:



0

推荐

刘明兴

刘明兴

124篇文章 7年前更新

男,1972年生。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从事经济学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自2003年至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90余篇。 包括,《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Comparative Politic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