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隔离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学研究的关注,尤其因为教育中的性别隔离对于理解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表明,尽管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国家女性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比率显著上升,并伴随着在劳动力市场参与度增加,然而在就业领域的两性平等仍然任重道远。意大利特兰托(Trento)大学的Carlo Barone教授2011年发表于Sociology of Education 的文章Some Things Never Change: Gender Segreg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cross Eight Nations and Three Decades 实证探究了欧洲8个国家高等教育中性别隔离的综合强度(overall strength)、定性特征(qualitative pattern)和跨时演变(evolution over time)。

通过对前人的理论研究进行归纳,作者提出三点主要结论(1)尽管现存的理论多样,但文化主义所认为的人们刻板的性别预期影响着课程选择这一观点,是对高等教育中性别隔离现象最有力的解释。(2)对于高等教育中专业类型的划分,不应仅有科学-人文(scientific-humanistic)这一个维度,同时也应包括服务-技术(service-technique)这一维度,两个维度的划分均来自于男女“天生”的差异,共同主导个人的专业选择。(3)新制度主义(neo-institutionalist)、隔离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等不同的理论对于教育隔离的解释不同,也将导致对于跨区跨时的预测结果不同。

 

作者采用面向1999-2000学年毕业者的比较调查(Reflex survey,也译作反射调查)数据(2005年执行调查)以及EULFSEuropean Labor Force Survey)数据,通过统计模型和拓扑模型分析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隔离现象。调查对象为联合国教科委组织(UNESCO)划分标准下的5A项目毕业生,来自奥地利、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挪威、芬兰和捷克八个国家。

 

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后发现,仅仅用科学-人文维度划分,对专业选择与性别隔离的解释度不到50%,而当加入服务-技术这一划分后解释度可以超过90%。八国的横向数据比较发现,不同国家的整体性别隔离程度大体稳定,各个专业中性别隔离程度和结构特征呈现出显著的跨国的一致性。对意大利、德国、荷兰和挪威四国1965-19741975-19841985-1994三个十年间数据的分析表明,如果长期的性别隔离弱化(desegregation)趋势确实存在的话,这种趋势在最近几十年间也在明显减速。这一结果与同时期发生的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和受教育条件明显改善形成鲜明对比。总体来说,教育隔离现象在不同国家内都稳定在一个相近的水平并呈现出相似的定性特征(qualitative pattern)。这也说明,刻板的性别观念(gender stereotypes)广泛存在并且难以改变。后工业化(postindustrial)的就业结构不但没有抵消,反而加强了这种性别观念,也因此导致教育中的性别隔离持续存在。

 

参考文献:Barone, C. (2011). Some Things Never Change Gender Segreg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cross Eight Nations and Three Decades. ,(2), 157-176.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CIEFR)官方微信号“中国教育财政”(账号:CIEFR-PKU),也欢迎将我们的文章发送到朋友圈或转给好友。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不得删除“中国教育财政”及微信号,违者必究。

话题:



0

推荐

刘明兴

刘明兴

124篇文章 7年前更新

男,1972年生。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从事经济学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自2003年至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90余篇。 包括,《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Comparative Politic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