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报告指出,自1986年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均出现私立学校扩大化的现象,且增速加快。并且在不同国家间私立学校的总体入学率存在很大差异。那么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如何?是否有其共性作用因素?这篇文章就试图解释与此相关的问题:一是较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私立中学入学率呈现阶段性的增长比例;二是任意给定的教育阶段或者发展时期下,不同国家间看似随机的差异,是由于不同需求和非营利的供给所导致的,这都源于文化异质性,尤其是宗教异质性的存在。

混合性质的公共商品例如教育存在着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因此其资助来源既有公共也有私人因素。即使政府资金占主导地位,其执行过程过程依旧存在着公共管理或者私人管理方式。因此,公共投入和私人投入(资金和管理)的混合方式是灵活多变的,并且在不同国家也是可以被观察到的。

哪些供需因素构成了不同社会之间教育配置的差异?经济的发展是如何影响教育中私立业的角色与地位?政府政策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着教育配置结果?这篇论文就是要探讨这几个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答案及其重要,因为较之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可能在学费、教育质量以及提供的教育服务等方面都都存在差异性。

更具体而言,作者试图解释:(1)较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系统性的更高比例的私立中学入学率(发展中国家样本平均比例是31.3%,而发达国家仅是21.4%);(2)在给定的教育阶段和发展阶段下,在不同国家间看似随机的差异。

我假设发展中国家高的私立中学入学率是因为有限的资源投入,这种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又产生了一种对公立学校的“过度需求”现象,即,更想进入公共学校、利用公共资源,但是却资源有限、入学无门。中等教育的低公共投入是被人们的共同决定所形塑的—是高薪家庭与低薪家庭合谋的结果,因为在发展中国家,家庭更看重孩子梳理而非质量。这种“过度需求”解释帮助解决了一个反常悖论:为什么在一些通常认为公立行业更占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反而私立行业增速快且规模壮大。

作者认为,任意给定的教育阶段或者发展时期下,不同国家间看似随机的差异,是由不同的需求与非营利性供给形成的,其根源于文化异质性,尤其是宗教异质性的存在。具体而言,在需求方面,即使在公立教育资源充足的情况下,由于意识形态与教育理念品味的不同,也会引导着人们自愿选择私立学校以此来确保他们所偏好的教育类型;在供给方面,对于最大化非营利性目的的宗教组织而言,私立学校成为分享其“(宗教)信念”并获得更大竞争力的最为便利的方式。

为了分析教育中私立业规模和公共投入,作者首先建立了其概念分析框架,并清晰指出了这篇文章中“私立”一词的概念。私立学校并不意味着主要由州立出资或管理的学校。在发展中国家,私立学校往往来自私人资金;而在发达国家中,政府会承担私立中学的一部分支出,并且会参与到教师的雇佣、薪水以及学生的申请事项等管理事项。由此可以看出,资金来源和管理方式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公立-私立组合方式,而并不仅仅是单纯的非此即彼二分对立状态。尽管存在多种私立学校类型,但作者指出,在这篇文章中,“私立学校”被定义为资金来源和管理方式都是私立形式的学校。

作者以12个发达国家和38个发展中国家的初等、中等教育阶段的私立学校为研究对象,共抽取100个样本。作者主要运用OLS模型,分为两步:第一,检测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国民收入、教育阶段和异质性(基尼系数等)对私立学校入学率的作用影响,发现仅有异质性这一变量的作用显著;然而如果按照“教育投入是内生性变量”这一假设,模型一的结果就是有偏的、不准确的,因此作者对教育投入进行调整后,对教育投入和私立学校入学率重新进行回归检测。最终,根据数据运行结果,作者指出,宗教竞争和企业精神在所有案例中都呈正面显著作用,语言差异性也发挥正向作用。也就是说,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宗教竞争、企业精神和语言差异性都对私立学校的发展(以中小学阶段的私立学校入学率为例)发挥着积极作用。既然国别文化发挥着如此大的影响,公共政策也同样影响着私立学校的规模与性质,尤其是对待私立学校的资金支持与投入这一方面,公共政策的作用不可小觑。

介绍文献

James, E. (1993). Why do different countries choose a different public-private mix of educational service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571-592.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CIEFR)官方微信号“中国教育财政”(账号:CIEFR-PKU),也欢迎将我们的文章发送到朋友圈或转给好友。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不得删除“中国教育财政”及微信号,违者必究。

话题:



0

推荐

刘明兴

刘明兴

124篇文章 7年前更新

男,1972年生。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从事经济学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自2003年至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90余篇。 包括,《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Comparative Politic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