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大学教育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构成了贫困阶层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通道。大学对于个人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最终的学历上,学生在大学中与权威人士(教授、助教、管理人员等)的交往对于其未来的学习与职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权威人士关系密切的学生更有可能获得相对较高的成绩,在申请研究生院或找工作时也更有可能得到教授的推荐;相反,与权威人士交往较少的学生不仅会失去很多机会,有时在寻求不到帮助时还要承担很大的心里压力。

针对大学生在学术参与(即与权威人士的接触)的意愿和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学者往往从家庭背景的角度出发进行解释:出身于中产阶层的学生往往更倾向于主动地去接触权威人士,并且他们所采取的方式也更能让这些权威人士感到舒适并作出积极的回应;相反,出身于贫困阶层的学生则缺乏主动接触权威人士的意愿,并且由于交往的方式不得当,他们也较少得到权威人士的积极回应。在发表于Sociology of Education的一篇文章中,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 Anthony A. Jack则对上述分析路径进行了补充,提出学生在大学前的经历(主要是高中阶段的经历)对于其学术参与的态度和方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框架

为了综合考虑家庭背景和高中经历的影响,作者对美国某著名大学的89名黑人和拉丁裔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对他们大学前的经历和在大学中与权威人士的交往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首先,作者根据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将他们分成了中产阶级背景和低收入背景两类。在此基础上,他又根据高中阶段的经历对低收入背景的学生进行了细分:毕业于资源较为丰富的高中(如私立高中)的学生被划分为优势贫困群体,而毕业于资源较为缺乏的高中(如社区高中)的学生则被定义为双重劣势群体。通过对这三个群体的学生进行比较,作者对于大学生学术参与的阶层差异和阶层内部差异进行了全面的比较。

分析结果

以访谈资料为基础,作者对三类大学生在大学中的学术参与进行了分析。他发现,中产阶级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在与权威人士的交往方面感到更为轻松,也更容易与这些权威人士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与中产阶级学生相反,处于双重劣势群体的学生融入大学的过程则不那么平稳。他们在进入大学后往往会经历一定程度的文化震荡。在学术参与方面,虽然这些学生能够意识到和权威人士建立良好的关系有益于他们个人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技能和主观意愿,他们与权威人士的交往频率较低,也更不容易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对于主动与教授和助教交往也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将其看作一种“拍马屁”的行为。

中产阶级群体和双重劣势群体之间的对比验证了既往研究所发现的大学生在学术参与方面的阶层差异,而优势贫困群体所表现出的特点,则超出了这种基于学生的阶层背景所进行的分析所能解释的范围。与双重劣势群体不同,优势贫困群体的学生融入大学的文化氛围的过程更为顺畅,他们对于大学中的学术参与模式也较为熟悉。这与他们在高中阶段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优势贫困群体的学生也出身于低收入家庭,但是在奖学金的帮助下,他们得以进入资源较为丰富的高中进行学习。这些高中往往鼓励学生主动与老师接触,甚至会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所以,这些学生在高中时就养成了主动接触权威人士的习惯,也掌握了相应的人际交往技能,因而进入大学后在学术参与方面也就表现的更为积极。对于他们而言,大学仅仅是在高中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并不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因而也就不存在文化震荡的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作者提出,家庭在学生的童年阶段所产生的影响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应忽略高中阶段的经历在塑造学生的人格以及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他认为,要解决出身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学术参与方面的劣势不能仅仅在大学中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还要改变资源较为缺乏的公立高中的文化环境,在高中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与权威人士交往的意愿和技能。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

介绍文献

Jack, A. A. (2016). "(No) Harm in Asking: Class, Acquired Cultural Capital, and Academic Engagement at an Elite Universit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89(1): 1-19.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CIEFR)官方微信号“中国教育财政”(账号:CIEFR-PKU),也欢迎将我们的文章发送到朋友圈或转给好友。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不得删除“中国教育财政”及微信号,违者必究。

话题:



0

推荐

刘明兴

刘明兴

124篇文章 7年前更新

男,1972年生。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从事经济学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自2003年至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90余篇。 包括,《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Comparative Politic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