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如何理解当下中国的政府运行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除了经济学者提出的“地方公司主义”模式、“地方政府公司”模式,社会学家提出的“悬浮型”政权模式、“代理型政府经营者”模式,也有学者从历史过程和经验比较出发,抽象出一种模式来总括性描绘现实的状态。“压力型体制”的提出和完善,就是这种研究路径的产物。

这个概念最早由杨雪冬提出,并被吸收到中央编译局荣敬本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 年第4 期上发表的《县乡两级的政治体制改革: 如何建立民主的合作新体制》中。在2012年发表的《压力型体制:一个概念的简明史》一文中,杨雪冬详细阐述了“压力型体制”概念的产生原因、组成要素、运行方式、产生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压力型体制是指一级政治组织(县、乡)为了实现经济赶超,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而采取的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它来源于中国市场化和现代化转型,是传统的动员体制在新背景下的变形。它生动描绘出中国各级政府是在各种压力的驱动下运行的,从上而下的政治行政命令是其中核心的压力。

压力型体制包含三个要素:数量化的任务分解机制、各部门共同参与的问题解决机制和物质化的多层次评价体系。数量化的任务分解机制体现为党委和政府把上级任务和制定的发展目标量化分解,通过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层层下派,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部门共同参与的问题解决机制有两种表现方式: 一种是各部门要围绕党委和政府的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安排自身工作,另一种是各部门抽调人员或者整个部门一起行动完成上级的临时性任务;物质化的多层次评价体系是对完成指标任务的组织和个人采用升级、提资、提拔、奖金等物质奖励以及授予称号这样的传统精神鼓励。在惩罚方面,对一些重要任务实行“一票否决”制,即一旦某项任务没有达标,其全年工作成绩为零,不能获得任何先进称号和奖励。多层次体现为评价主体变得多元化。

为了进一步了解压力型体制,杨雪冬于2007年重访10年前调研过的三个地方河南新密、江苏无锡和陕西咸阳,发现虽然三个地方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全球化水平快速提高,然而,推动这些成就实现的政府运行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只是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地方政府面对的压力更大、更复杂另一方面,压力型体制扩散到社会管理等领域。压力的复杂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快速经济发展带来了上级政府的高期望。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绩要求压力其次,政府要应对城市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水平方向的发展速度压力第三,政府要不断满足当地公众的需求。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需求满足压力。尽管压力的来源和内容存在着差别,但在经济增长这个目标上,三种压力实现了聚合。

上述三个地区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依然采取动员模式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吸引资本到本区域,并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制度环境。因此,资本成为引导地方政府行为调整和变化的主要力量。作者发现,上述地区无论投资环境的完善、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还是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方面,都带有明确的经济目的。当然,这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后果。然而政府并没有完全向资本屈服,对资本的要求还保持着一定的自主性。这主要来自于上级政府的压力和当地公众的压力。

在处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上,政府依然带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直接把在经济领域中的压力型体制照搬到这些新的问题领域。这种体制的核心机制是“政治化机制”,即上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党委为了完成某些重要任务,就会将它们确定为“政治任务”,要求下级政府以及职能部门全力完成,并相应给予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激励和惩罚。当某项任务具有“政治性”后,那就会采取特定的责任实现机制。这个机制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完成过程采取“一把手”工程方式和奖惩采取“一票否决”制。“一把手”工程指的是各级政府或职能部门的行政首长俗称“一把手”要对上级确定的任务负首要责任,亲自参与和管理。“一把手”可以利用行政权力来调动资源和人力以保证任务的完成。

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通过“政治化”突出了政府要承担的主要责任,推动了一些重要问题和难题的有效解决,保证了政府责任的基本实现。但通过层层施加压力来推动各级政府部门运行,不能成为一个国家的政府实现责任的常态,产生了多方面的消极后果,包括地方政治的个人化色彩、分解的任务虚夸化政府行为的暴力化、政府责任机制失衡和政府责任实现机制的泛政治化

“压力型体制本是一个过渡性机制,它的持续存在有两个制度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集中的权力体制依然控制着大量的资源,激励地方各级政府为获得这些资源而服从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控制体系,继续“跑部钱进”;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上级考核体系中取得好的名次,必须对自己的部门和官员“加压驱动”。然而,在压力型体制扩散的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它对社会和政治系统的全面动员能力也受到了限制。作者认为,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央地方分权的深入、公民社会的成长等因素的出现,“民主合作制”作为一种理论设想也会获得强大的现实支撑。

介绍文献

杨雪冬. (2012). 压力型体制:一个概念的简明史. 社会科学(11), 4-12.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CIEFR)官方微信号“中国教育财政”(账号:CIEFR-PKU),也欢迎将我们的文章发送到朋友圈或转给好友。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不得删除“中国教育财政”及微信号,违者必究。

话题:



0

推荐

刘明兴

刘明兴

124篇文章 7年前更新

男,1972年生。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从事经济学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自2003年至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90余篇。 包括,《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Comparative Politic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等。

文章